专访赛意信息张成康董事长:数字化加速,数据是如何驱动制造业变革的?
最近,赛意信息董事长张成康去了珠海一家新建PCB工厂探访,同样的产能规模,原本需要8000名员工,现在只需要1/3。背后的转变,是自动化、数字化程度的提升,大大降低了生产对人力的依赖。
这些变化,也反映到最新的财报中。根据赛意信息发布的财报:上半年实现营收8.67亿元,同比增长61.57%;归母净利5514.24万元,同比增长19.36%。
作为一家工业管理软件企业的负责人,张成康注意到,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,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,并意识到从数据中挖掘和分析价值,逐步从流程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体系,这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变革。
数据推动企业透明决策
疫情之下,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,却也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。
“很多工厂过去是不需要与外部联网的,但随着业务的扩张或者伴随着多个厂区的建设,数据需要在不同系统、厂区之间流动共享,催生了企业上云的需求,数据的价值进一步被放大。”张成康说。
他举例说,过去很少有产品可以像汽车行业一样,零部件可以追溯到哪个供应商,而现在,借助数字化,小到一张凳子上的四个轮子,都可以知道产地、出厂时间、出厂批次。
“数字化还可以将产品和人联系起来,某个产品是谁安装的都可以追溯到。”张成康拿起桌面上的一瓶水说道,“瓶装水上的条形码,只有生产企业可读,但以后会加载更多信息。”
未来,工厂内所有的物料都将用统一的数字“语言”互联互通。张成康说,企业的经济危机往往出在库存上,而借助数字化,企业和企业、流程与流程之间通过数据连接,制造商可以知道供应商的供应链状况,信息更加透明,从而减少浪费、提高效率。
在赛意信息的营收中,新建工厂数字化带来的营收占比呈增长态势。张成康说,过去只需要在厂门口竖一块招工牌子,等着求职者上门,而现在必须主动出击去到火车站,尽管如此,也不敢想象一次性能招8000人,“现在很多新工厂基本标配数字化、智能化”。
开拓数字化咨询新场景
伴随着5G、AI、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深入工厂腹地,张成康认为,数据清洗、筛选、治理越来越重要。
“很多工厂都会有数字大屏,从中清晰看到工厂的数据状态,但在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之间的数据治理,也越来越重要,这些数据如何归类、如何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。”张成康说。
小到如何利用数据,大到如何数字化转型,中小企业的困惑不减。对此,赛意信息成立了专门进行数字化转型咨询的公司,为客户企业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。
张成康介绍,企业上ERP等管理系统,目标是解决人、财、物等问题,而如今随着大数据、AI等技术,企业从信息化走向了智能化,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大增。
“信息化时代,上一套ERP系统可以解决特定的问题,但在数字化时代,单点的解决方式已经远远不够,企业还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,就好比人力资源也不仅仅是招聘这么简单,还关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。”张成康说。
相比跨国咨询公司,一套咨询规划动辄几百上千万,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,而制造业出身的赛意信息,则可以帮助客户将咨询与落地实践相结合,避免了两者的割裂,同时,轻量化咨询降低了企业的咨询门槛。未来,还将围绕产业集群提供咨询服务,进一步降低集群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。
目前,赛意信息通过给客户提供的数字化转型咨询业务,帮助来自汽车、制造、医疗和高科技等行业客户加速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。
国产工业软件扛起“自主”大旗
从流程驱动到数据驱动,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催生了国产软件新的机遇。
如果说机器等硬件是人体的“躯干”,那么工业软件则是人体的“大脑”,虽然工业软件的产值占比不大,但最容易被捏住“七寸”。
把时间拉长,张成康发现,软件行业确实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。20世纪90年代,汽车电子和软件行业发展不温不火,以汽车为例,几乎除了收音机带有一定的电子属性,其他都是机械结构件。
而在今天,整个汽车除了车轮、车体框架、座位等不是电子件,其它很多主体只剩下电池、电子元器件和软件的成分越来越高。
不过,如何在日渐扩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,并不轻松。张成康谈到,国内工业软件企业的营收整体还不高,即便一些头部企业年营收也就几个亿左右,而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营收动辄在10亿元级别以上,“这简直就是小蚂蚁和巨无霸之间的PK,国内工业软件企业的一大特点是便宜,而跨国企业只要使出降价‘杀手锏’,杀伤力极大”。
伴随着国产化的机遇,今年以来工业软件企业纷纷登陆科创板、募集资金,这让国产工业软件在应对竞争时有了更足的底气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国内龙头企业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在加大。张成康介绍,过去,很多大企业是“拿来主义”,谁家的软件好用就用谁家的,跨国企业软件即便贵点也无所谓,但现在在采购时也会向自主品牌倾斜。